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北周武帝北周 543 — 5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578 【介绍】: 即宇文邕
北周皇帝。
代郡武川人鲜卑族,字祢罗突。
宇文泰第四子。
即位时,堂兄宇文护专擅朝政。
天和七年宇文护,始亲政。
多次下诏释放奴婢。
禁佛道二教,迫僧道还俗,寺院资产入官。
建德六年北齐,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隋得在此基础上统一。
在位十八年。
庙号高祖
全后周文·卷二
讳邕,字祢罗突,文帝第四子,恭帝元年封辅城郡公孝闵受禅,拜大将军,镇同州明帝即位,迁柱国蒲州刺史,入为大司空、治御正进封鲁国公,领宗师,武成二年四月即位,改元四;保定天和建德宣政,在位十八年,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普旷北周至隋 548 — 6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8—620 【介绍】: 僧。
岐州扶风人俗姓樊
七岁出家,居山为沙弥十五年。
受戒后,乞食人间二十余年。
时过讲席,听论开解,遂造精诣。
后住樊川。
北周毁佛时,曾往帝廷陈理,不从,遂还俗。
武帝时,曾为通道观学正
复入仕,为岐山从事
隋时复为僧,居兴善寺
炀帝大业末,为僧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俗姓樊氏
扶风人
七岁依上圆禅师出家。
沙弥
居山饵柏。
一十五载
日夕看诵勤至。
进具后。
行头陀法。
乞食人间。
栖林宿冢。
二十馀载。
后游聚落讲席。
听其议论。
即升高座以讲。
皆新奇颖拔。
而听者莫不悦服。
武龙潜。
每抗河辨。
尝居樊川。
人有索其首者。
引刀将刎。
其人止之。
又从索耳。
刖慧之无难色。
周建德间
将废二教。
关中五众不安。
躬诣帝廷陈谏。
弗听。
退而遂混俗焉。
帝置通道观。
以存李宗。
仍养学士三百人于内。
选佛道奇材充之。
以义理精通。
任居学正
项之罢。
复擢任岐山从事
毡裘纱帽。
鬓垂帽外。
帽系颔下。
以为常。
公事判断如流。
稍繁剧。
竟去曰。
我本道人。
谁能堪此。
隋祖相周。
先立菩萨僧百二十人。
其相不剃剪。
而冠服如俗礼。
并访求前日之有声者。
为之。
寔当其一焉。
俄悉仍旧。
兴善寺一日道士
共移通道观钟于玄都观曰已得旨矣。
率其属。
争之曰。
学正也。
宜得钟。
道士相观散去。
炀帝在御。
诏居禅定寺
大业末
诏任僧纲
武德三年三月卒于慈门寺。
春秋七十三。
遗命舍身。
不须茔垄。
弟子拾萃馀骸。
塔于终南龙池峰。
释普旷
俗姓樊氏
扶风𮟿人也。
七岁出家。
依止圆禅师而为沙弥
居山饵柏一十五载
诵读经教日夕相连。
及进大戒便行头陀。
乞食人间栖投林蒙二十馀载。
刚梗严毅卓荦不群。
言议酬捷孤然天挺。
后游聚落采拾遗文因过讲席听其馀论。
素未开解闻即宪章。
便搆心曲陈论高座。
发言新奇卒难解释。
皆叹其俊锐莫肯前驱。
每与周武对扬三宝。
析理开神。
有声朝典。
佛法正隆未劳听解。
遂往樊川头陀自静。
夜宿寒林。
人有索其首者。
引刀将刎。
乞者止之。
又从索耳便刵而惠之。
建德之年将坏二教。
关中五众骚扰不安。
闻之躬往帝庭广陈至理。
不纳其言。
退而私业。
于斯时也寺塔湮废投命莫从。
远造则力竭难通。
近从则心轻易徙。
遂因其俗位消息其中。
武帝虽灭二教意存李术
便更置通道观学士三百人。
并选佛道两宗奇才俊迈者充之。
理义精通时共佥举。
任居学正剖断时秀为诸生先。
不久废观。
听士随才赋任。
力怯躬耕糇粒无委。
寄禄登庸复任岐山从事
奉遵旧约不黩情染衣。
故毡装倨傲临官剃发留须。
头戴纱帽缨其咽颔。
用为常轨。
有事判约笔断如流。
务涉繁拥者。
便云我本道人不闲俗网。
周国上下咸委其仪度也。
通博任其处世。
隋氏将兴菩萨僧立。
相如朝服不同剃剪。
员置百二十人。
并括前法牙角不涅尘俗者。
识悟闻达当其一焉。
寻复废之。
大法昌显并预出家同居兴善。
果敢雄敏众所先之。
隋文以通道观钟赐玄都观
黄巾一族同共移来将达前所。
率其法属径往争之。
立理既平便又刵耳。
道士望风索然自散。
乃悬于国寺声震百里。
隋高晏驾禅定郁兴。
乃召居之。
大业末年又登纲任。
大唐启运别奉诏书。
曩积芳猷日别相见。
武德三年三月卒于慈门寺。
春秋七十三。
遗告舍身山路不须茔垄。
弟子捃萃馀骨。
起塔于终南龙池之峰。
树铭旌德
于今存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宝唱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僧。
吴郡人俗姓岑
年十八,投僧祐出家,住庄严寺
梁武帝天监中新安寺主。
华林园宝云殿经藏,博学能文,名冠当时,后不知所终。
著有《经律异相》、《饭圣僧法》、《华林佛殿经目》、《续法轮论》、《名僧传》、《比丘尼》等。
全梁文·卷七十四
宝唱俗姓岑吴郡人
师事僧祐齐建武中天监中还京,往新安寺,又住庄严寺,有《名僧传》三十卷。
释宝唱
姓岑氏
吴郡人
即有吴建国之旧壤也。
少怀恢敏清贞自蓄。
顾惟只立勤田为业。
资养所费终于十亩。
至于傍求。
佣书取济。
寓目流略便能强识。
文采铺赡义理有闻。
年十八。
僧祐津师而出家焉。
江表僧望多所制述。
具如前传纪之。
既始陶津。
经律咨禀。
承风建德有声宗嗣。
庄严寺
博采群言酌其精理。
又惟开悟土俗。
要以通济为先。
乃从处士顾道旷吕僧智等。
习听经史庄易。
略通大义。
时以其游涉世务。
谓有俗志。
为访家室执固不回。
将及三十天荫既崩。
丧事云毕。
建武二年摆拨常习。
出都专听。
涉历五载又中风疾。
会齐氏云季。
遭乱入东。
远至闽越。
讨论旧业。
天监四年便还都下
乃敕为新安寺主。
帝以时会云雷远近清晏。
风雨调畅百谷年登。
岂非上资三宝中赖四天下藉神龙。
幽灵叶赞方乃福被黔黎歆兹厚德。
但文散群部难可备寻。
下敕。
总撰集录以拟时要。
或建福禳灾。
或礼忏除障。
或飨接神鬼。
或祭祀龙王。
部类区分近将百卷。
八部神名以为三卷。
包括幽奥详略古今。
故诸所祈求帝必亲览。
指事祠祷多感威灵。
所以五十许年。
江表无事兆民荷赖。
缘斯力也。
天监七年
帝以法海浩汗浅识难寻。
敕庄严僧旻
于定林上寺。
缵众经要抄八十八卷。
又敕开善智藏缵众经理义。
号曰义林
八十卷。
又敕建元僧朗
注大般涅槃经七十二卷。
奉别敕。
兼赞其功。
纶综终始缉成部帙。
及简文之在春坊
尤耽内教
撰法宝联璧二百馀卷。
别令宝唱缀纰区别。
其类遍略之流。
帝以佛法冲奥近识难通。
自非才学无由造极。
又敕自大教东流。
道门俗士。
有叙佛理著作弘义。
并通鸠聚。
号曰续法轮论
合七十馀卷。
使夫迷悟之宾见便归信。
深助道法无以加焉。
又撰法集一百四十卷。
独断专虑。
缵结成部。
既上亲览。
流通内外。
十四年
安乐寺僧绍。
撰华林佛殿经目。
虽复勒成未悏帝旨。
又敕重撰。
乃因绍前录。
注述合离甚有科据。
一帙四卷。
雅悏时望。
遂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
搜求遗逸皆令具足。
备造三本以用供上。
缘是又敕撰经律异相五十五卷。
圣僧法五卷。
帝又注大品经五十卷。
于时佛教隆盛。
无德称焉。
道俗才笔互陈文理。
武帝膺运。
时三十有七。
在位四十九载。
深以庭癊早倾。
常怀哀感。
每叹曰。
虽有四海之尊。
无由得申罔极。
故留心释典。
以八部般若为心良。
是诸佛由生。
又即除灾涤累故。
收采众经躬述注解。
亲临座讲读敷弘。
用此善因崇津灵识。
频代二皇。
舍身为僧给使
洗濯烦秽仰资冥福。
每一舍时地为之震。
相继斋讲不断法轮。
太祖文皇。
钟山北涧。
建大爱敬寺
糺纷协日临睨百丈。
翠微峻极流泉灌注。
钟鲸遍岭𨥜凤乘空。
创塔包岩壑之奇。
宴坐尽林泉之邃。
结构伽蓝同尊园寝。
经营彫丽奄若天宫。
中院之去大门。
延袤七里。
廊庑相架檐霤临属。
旁置三十六院。
皆设池台周宇环绕。
千有馀僧四事供给。
中院正殿有栴檀像。
举高丈八。
匠人约量晨作夕停。
每夜恒闻作声。
旦视辄觉功大。
及终成后乃高二丈有二。
相好端严色相超挺。
殆由神造屡感徵迹。
又于寺中龙渊别殿。
造金铜像举高丈八。
躬伸供养每入顶礼。
歔欷哽噎不能自胜。
预从左右无不下泣。
又为献太后
于青溪西岸建阳城门路东。
起大智度寺。
京师甲里爽垲通博。
朝市之中途。
川陆之显要。
殿堂宏壮宝塔七层。
房廊周接华果间发。
正殿亦造丈八金像。
以申追福。
五百诸尼四时讲诵。
寺成之日。
顾谓群后曰。
建斯两寺。
奉福二皇。
用表罔极之情。
以达追远之思。
而不能遣蓼莪之哀。
复于中宫起至敬殿景阳台
立七庙室。
崇宇严肃郁若卿云。
粉壁珠柱交映相耀。
设二皇座。
具备诸礼冠蕴奁箧。
举目兴慕晨昏如在。
衣服轻暖随时代易。
新奇芳旨应时日荐。
又曰。
虽竭工匠之巧。
殚世俗之奇。
水石周流华树杂沓。
限以国务不获朝夕侍食。
惟有朔望亲奉馈奠。
而无所瞻仰。
内心崩溃如焚如灼。
又作联珠五十首。
以明孝道。
又制孝思赋。
广统孝本。
至于安上治民移风易俗。
度越终古无德而称。
元帝
伏寻我皇之为孝也。
四运推移。
不以荣枯迁贸。
五德更用。
不以贵贱革心。
临朝端默。
过隙之思弥轸。
垂拱岩廊。
风树之悲逾切。
洁斋宗廊虔事郊禋。
言未发而涕零。
容不改而伤恸。
所谓终身之忧者是也。
虞舜夏禹周文梁
万载论孝。
四人而已。
广如绎所撰金楼子述之。
又以大通元年
台城北。
开大通门。
同泰寺
楼阁台殿拟则宸宫。
九级浮图回张云表
山树园池沃荡烦积。
其年三月六日
亲临幸。
礼忏敬接。
以为常准。
即舍身之地也。
虽亿兆务殷。
而卷不辍手。
披阅内外经论典坟。
恒以达曙为则。
自礼记古文周书左传庄老诸子论语孝经。
往哲所未详悉。
皆为训释。
又以国学员限隔于贵贱。
乃更置五馆。
招引寒俊。
故使孔释二门荣茂峙列前后集百有馀卷。
著通史书苑数千卷。
当斯盛世。
频奉玺书预参翻译。
具如别传。
天监九年先疾复动。
便发二愿。
遍寻经论使无遗失。
搜括列代僧录创区别之。
撰为部帙。
号曰名僧传三十一卷。
至十三年
始就条列。
其序略
夫深求寂灭者。
在于视听之表。
考乎心行者。
谅须丹青之工。
是万象森罗立言之不可以已者也。
大梁之有天下也。
威加赤县功济苍生。
皇上化范九畴神游八正。
顶戴桥伏膺甘露。
窃以外典鸿文布在方册。
九品六艺尺寸罔遗。
沙门净行独亡纪述。
玄宗敏德名绝终古。
拥叹长怀靡兹永岁。
律师僧祐
道心贞固高行超邈。
著述集记振发宏要。
宝唱不敏。
预班二落。
礼诵馀日捃拾遗漏。
文广不载。
初以脚气连发。
入东治疗。
去后敕追。
因此抵罪谪配越州
寻令依律以处断。
僧正慧超任情乖旨摈徙广州
先忏京师大僧寺遍方徙岭表永弃荒裔。
遂令鸠集为役多阙。
昼则伏忏。
夜便缵录。
加又官私催遍惟日弗暇。
中甄条流文词坠落。
将发之日遂以奏闻。
有敕停摈令住翻译。
而此僧史方将刊定。
改前宿繁更加芟定。
故其传后自序
岂敢谓僧之董狐
庶无曲笔耳。
之所撰。
文胜其质。
后人凭据揣而用之。
故数陈赏要。
为时所列。
不测其终。
姓岑
吴郡人
少怀恢敏。
勤田为业。
至于傍求。
佣书取济。
寓目疏略。
便能强识。
年十八。
僧祐律师
而出家焉。
经律咨禀。
有声宗嗣。
庄严寺
博采群言。
酌其精理。
又惟开悟士俗。
要以通济为先。
乃从处士顾道旷。
吕僧智等。
习听经史庄易。
会齐氏云季。
遭乱入东。
远至闽越。
讨论旧业。
天监四年
便还都下
乃敕为新安寺主帝以时会云雷。
远近清晏。
风雨调畅。
百谷年登。
上资三宝。
福被黔黎。
下敕令
总撰集录。
以拟时要。
或建福禳灾。
或礼忏除障。
或飨接神鬼。
或祭祀龙王。
部类区分。
近将百卷。
八部神名。
以为三卷。
包括幽奥。
详略古今。
故诸所祈求。
帝必亲览。
天监七年
帝以法海浩浣浅识难寻。
敕庄严僧旻
于定林上寺。
缵众经要抄。
八十八卷。
又敕开善智藏
缵众经理义。
号曰义林
八十卷。
又敕建元僧朗
注大般涅槃经。
七十二卷。
兼赞其功。
纶综终始。
缉成部帙。
及简文之在春坊
尤耽内教
撰法宝联璧。
二百馀卷。
宝唱缀比区别其类遍略之流。
帝以佛法冲奥。
近识难通。
又敕详叙佛理弘义。
号曰续法轮论
合七十馀卷。
又撰法集。
一百三十卷。
上既亲览。
流通内外。
十四年
安乐寺僧绍。
撰华林佛殿经目。
未惬帝旨。
又敕重撰。
遂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
搜求遗逸。
备造三卷。
以用供上。
又敕撰。
经律异相五十五卷。
圣僧法五卷。
帝又注大品经五十卷。
于时佛教隆盛。
无得称焉。
武帝应运。
时年三十有七。
在位四十九载深以太后早倾。
常怀哀感叹曰。
虽有四海之尊。
无由得申罔极。
故留心释典。
以八部般若。
为心良田。
是诸佛由生。
又即除灾涤累。
收采众经。
躬述注解。
亲临座。
讲读敷弘。
用此善因。
崇津灵识。
频代二皇舍身为僧给使
每一舍时。
地为之震。
相继斋讲不断法轮。
太祖文皇于钟山竹涧。
建大爱敬寺
经营雕丽。
奄若天宫。
周宇环绕。
千有馀僧。
四事供给。
中院正殿。
有栴檀像。
举高丈八。
又于寺中龙渊别殿。
造金铜像举高丈八。
躬申供养。
每入顶礼。
歔欷哽噎。
不能自胜。
预从左右。
无不下泣。
又为献太后
于青溪西岸。
建阳城门。
路东起大智度寺。
京师夹里。
爽垲。
通博。
朝匝之中途。
川陆之显要。
殿堂宏敞。
宝塔七层。
正殿亦造丈八金像。
以申追福。
五百诸尼。
四时讲诵。
寺成之日。
顾谓群后曰。
建斯两寺。
奉福二皇。
用表罔极之情。
以达追远之思。
而不能遣蓼莪之哀。
复于中宫
起至敬殿。
景阳台
立七庙室。
设二皇座。
具备诸礼。
冠蕴奁箧。
举目兴慕。
晨昏如在。
衣服轻煖。
随时代易。
斯奇芳旨。
应时日荐。
又以国务。
不获朝夕侍食。
惟有朔望。
亲奉馈奠。
而无所瞻仰。
内心崩溃。
如焚如灼。
又作联珠五十首。
以明孝道。
又制孝思赋广统孝本。
至于安上治民移风易俗度越终古。
无得而称。
元帝
伏寻我皇之为孝也。
四运推移。
不以荣枯。
迁贸五德。
更用不以贵贱革心。
临朝端默。
过隙之思弥轸。
垂拱岩廊。
风树之悲逾切。
洁斋宗庙。
虔事郊禋。
言未发而涕零。
容不改而伤恸。
所谓终身之忧者是也。
虞舜
夏禹
周文。
万载论孝四人而已。
又以国学员限。
隔于贵贱。
乃更置五馆。
招引寒俊。
故孔释二门。
荣茂峙列。
当斯世。
频奉玺书预参翻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阳藻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北平无终人,字景德
中书博士封魏昌男
建德太守,领统军,外防内抚,甚得居边之称。
官至瀛州安东府长史
以年老归家。
孝明帝孝昌中杜洛周所囚,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褒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琅邪临沂人字子渊
王规子。
博览史传,尤工属文。
起家秘书郎
梁元帝时侍中,累迁吏部尚书左仆射
梁元帝西魏,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北周,为内史中大夫小司空
明帝文学,以庾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
武帝亦重之。
官至宜州刺史,卒年六十四。
有《王司空集》辑本。
全后周文·卷七
字子渊琅邪临沂人梁散骑常侍规子。
秀才,除秘书郎,转太子舍人,袭爵南昌县,迁秘书丞,选为宣成王文学,迁安成郡
元帝承制,转智武将军南平内史,及即位,拜侍中,累迁吏部尚书左仆射
江陵陷,入魏,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周受禅,封石泉县
明帝即位,加开府保定中除内史中大夫
东宫建,授太子少保,迁小司空,寻出为宜州刺史
有《集》二十一卷。
(案:《周书·王褒》。
建德已后凡大诏册,皆令具草,张薄据之,以建德元年三月癸亥诏、三年二月乙卯诏、六月戊午诏凡三首,编入集。
建德诏见存三十二首而张溥仅取三首,何所据乎?
今以建德诏编入武帝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